Thursday, November 30, 2006

不用框框看人

经常会读到或听到:男人都是怎样怎样,女人都是怎样怎样,这些人都是怎样怎样,那些人都是怎样怎样。往往还会加上“调查显示”或“数字显示”等等言词来作后台。

何必拿这些死的框框去套住一个活的人,企图了解他的性格,参透他的想法,预测他的行为?与其如此,倒不如把每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特的人,好好地去了解他,和他沟通,和他相处。

也许会发现的确有很多人落入那些框框里,但至少我们能因此更了解那些框框,更避免了误会那些框框以外的人。

Thursday, November 09, 2006

小红花

昨天到了戏院去看了部片,叫“看上去很美”,洋名为“Little Red Flowers”。 由于这是一部蛮冷门的片子,没多少人知道有这部片,又是一个周日下午,所以当我发现戏院里有差不多有十个观众时,我有些惊讶。除了一对母子,其余的都是中年以上的人士。毫无意外,每个都跟我一样,是独自一个人的。本以为可以独霸整个戏院,结果是我想太没了。

说到戏,它讲述一个小男孩被送到一个幼儿园,一个有体制,有严格规矩的地方。在那,小朋友若按照规矩做对得事,便会得到一朵小红花,做错了便会被夺取一个小红花。小男孩从尝试容入体制内,到挑战体制,到设法逃离体制。戏虽然以一个小地方为背景,以小朋友为题材,以喜剧的方式呈现,却恰恰地反映整个大社会。

在那幼儿园内,每个小朋友都得按照所设的规定,做相同的事情。起床要自己穿衣服,早餐前要大便,大便后要洗手,吃饭时,举左手加饭,举右手加汤,每个人都得一样。那些能够适应体制,肯豪不质疑地,默默守着规矩的小朋友便会得到表扬。相反的,那些无法做到体制所要求的,便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大家的鄙视,甚至排挤。

戏中有几幕然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:

其中一场戏说到幼儿园里的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到访,想接他儿子回家。那个爸爸是个高官,他的儿子在幼儿园常常欺负人,所以没有任何小红花。当他走到记录小朋友们得到多少小红花的标榜时,随意地问道为何他儿子和戏中的男主角没有小红花时,老师马上表示他们俩儿当天表现很好,所以其实是有小红花的,只是还没贴上去。我们的社会,何尝不是时时都上演这一幕。当有上司或议员在时,常常会有一些人急着阿谀奉承,说一些平常不会说的话,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。

另一幕则叙述小男孩向校长说他要上学,不要留在幼儿园,表示他要离开这个体制的地方。校长回应道:“在这里是最轻松的,离开了想回来也会不来了。”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。在一个有体制的社会,需要怎么做才可以得到认同,得到肯定,都非常清楚。跳出体制,必定会感到更大的压力,得不到他人的理解,做任何事也未必能得到他人的接受与肯定。

最后想提到的是结尾时,小男孩跑出了幼儿园,看到了一群成人敲锣打鼓的走过,每个人胸前都绑了一个大红花。这仿佛意味着逃出了一个体制,也许也只是到了另一个体制里去。


体质并非没有他的意义。尚若幼儿园没有体制,没有规矩,当平两个老师如何应付上百个小朋友,如何有效的教导他们所需的知识?同样的,一个社会的体制,能让那社会朝向一个较能预测的方向发展。

我们经常批判社会给予我们的体制,但每个人心里何尝不是也设有一些体制,要求别人能装进所创造的那个框框里。社会的体制,我们能选择跳出去,当我们永远逃不出我们心里的体制,他人心里的体制。

Sunday, November 05, 2006

蠢与傻

蠢事是缺乏理性的人作出不理智的事,
傻事是理智的感性行为;

蠢事往往损人又不利己,
傻事虽不利己但往往能取悦他人;

蠢事能造成无情的伤害,
傻事始于无私的表现;

做蠢事的人会说自己没有错,
做傻事的人会说无所谓;